页面版权所有:国融(国际)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鲁ICP备10206088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联系电话:0531-67776707 传真:0531-6777670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纬二路51号山东商会大厦A座29层

FUNDING DYNAMICS

资金动态

一周资本市场动态(2024.7.29~2024.8.04)

分类:
一周财经新闻
作者:
来源:
浙江大学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8/07 15:28
浏览量
【摘要】:

政策规则

1、事关普惠信贷!金融监管总局最新通知

 

83日,为进一步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信贷管理机制,推动普惠信贷持续健康发展,金融监管总局2日印发《关于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适用对象扩大至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和农户等重点领域贷款,细化免责、追责情形,切实为基层信贷人员松绑减负,解除敢贷、愿贷的后顾之忧。

《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普惠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后,经过有关工作流程,认定相关人员尽职履行职责的,免除其全部或部分责任,包括内部考核扣减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责任。《通知》提出了鼓励担当、尽职免责、失职追责问责的原则,分别列举了应免责情形、可减免责情形和不得免责情形。一是对于无确切证据证明相关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监管规定和内部管理制度,失职或履职不到位的,要求原则上应免除全部责任。二是在应免责情形的基础上,对于未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基本履行了岗位职责,仅存在轻微过失的,明确可视情况减责、免责。三是结合当前监管重点关注的违规问题,对于有重大过错的人员,明确不得免责。《通知》还规范了尽职免责工作机制。要求银行在尽职免责工作流程中增加“申诉”环节,并强调不得因被评议人申诉而加重其责任认定结果,推动银行畅通申诉渠道,更好保护信贷人员权益。在提高效率方面,要求尽职免责工作启动后原则上在一年内完成。对于贷款金额较小、责任划分清楚的业务,明确可批量出具尽职评议报告。《通知》强调抓好政策细化落实。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内部制度,统筹考虑履职过程、履职结果和损失程度等因素,明确普惠信贷业务不同岗位、不同类型产品的尽职认定标准,细化免责情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开展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效果评价,内部通报尽职免责工作总体情况和典型免责事例,培育尽职免责文化氛围。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加强对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工作的引导和督促。

业内人士认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金融机构基层组织和一线员工是小微金融服务的关键一环。《通知》明确了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的情形,减少了基层组织和员工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顾虑和压力,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金融需求,助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来源:人民网)

2、保险资产风险分类,新变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82日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风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修订形成《保险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92日。

此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升制度约束力。明确保险公司管理责任,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提升资产风险分类的制度约束力。二是完善固定收益类资产分类标准。调整本金或利息的逾期天数、减值准备比例标准等,与商业银行保持一致;增加利益相关方风险管理状况、抵质押物质量等内容,丰富风险分类标准的内外部因素。三是完善权益类资产、不动产类资产风险分类标准。明确定性和定量标准,要求穿透识别被投资企业或不动产项目相关主体的风险状况,根据底层资产出现风险情形占比以及预计损失率指标来判断资产分类档次。四是完善组织实施管理。优化了风险分类的“初分、复核、审批”三级工作机制,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五是增加外部约束。新增审计条款,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内外部审计,压实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

对金融产品风险分类提出穿透要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借鉴商业银行监管实践经验,《征求意见稿》对固定收益类资产风险实行五分类法,即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同时对股权类和不动产类资产实行三分类法,即正常类、风险类、损失类,对金融产品风险分类提出穿透要求。“《征求意见稿》按照资产风险实质确定资产的分类范围,有利于全面评估保险公司投资风险,真实反映资产质量。”上述负责人表示。

提升监管制度协同性。上述负责人表示,《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保险公司重点关注不良资产或风险资产、频繁下调分类的资产,以及公允价值长期低于账面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动态监测风险变动趋势,深入分析风险成因,充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及时采取风险防范及处置措施。实践中,多数保险公司将资产分类情况纳入公司绩效考核。“同时,监管定期监测固定收益类资产不良率、风险资产占比、损失资产占比等指标,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提示、进行早期干预,并逐步将风险分类结果纳入机构分类监管以及非现场监测等,提升监管制度协同性。”该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介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对受托资产进行风险分类并承担合规责任。保险公司应加强对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协调,确保资产分类的全面性,监测并督促不良资产和风险资产的处置工作,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及时进行信息交换,对分类结果存在分歧的,要及时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沟通并留底备查,整体资产风险分类结果需经过保险公司董事会或其授权机构审批,对资产风险分类整体工作承担最终责任。(来源:中国证券报)

3、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8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及时推出一批条件成熟、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将推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发布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逆周期政策调节有足够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对下半年经济走势要全面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运行出现分化、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另一方面,更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在不断积累。

从宏观组合政策看,“两重”“两新”等重大举措正加快推进,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以及2023年增发国债等项目建设都在加快推进、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逆周期政策调节仍有足够空间。从高质量发展态势看,各地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壮大,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也在扎实推进。从发展活力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将有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极大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根据形势变化推出增量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同相关部门一起,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深入挖掘内需潜力,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进展备受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介绍,统筹推进“硬投资”和“软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做好“两重”建设各项工作。“硬投资”方面,目前已下达今年前两批“两重”建设项目清单,主要集中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领域,正在抓紧推动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加快开工建设。“软建设”方面,坚持项目建设与配套改革相结合,加快研究制定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创新等“软建设”改革举措,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目前,已推动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相关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正在不断完善。

袁达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坚持致力于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来源:上海证券报)

宏观经济

1、美债收益率曲线走向正常化 市场博弈利差反转交易

 

美联储降息脚步渐近。美东时间731日,美联储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5.5%。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八次维持“按兵不动”。但与此前相比,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声明有多处措辞上的调整:对通胀取得的进展由“适度”调整为“一些”,对通胀的描述从“高企”调整为“有些高企”;就业市场方面,声明称就业增长“已经放缓”,失业率“有所上升但仍处于低位”;经济增长方面,声明的描述从“仍强劲”调整为“稳步增长”。

在利率前瞻性指引方面,声明继续重申“在对通胀持续向2%迈进更有信心以前,不适合降息”。不过,在随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了“9月首降”信号,称“若满足条件,美联储最早可能会在9月会议上降息”。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美国通胀持续降温,经济领先指标开始走弱,市场早已充分定价美联储将于9月首次降息。而与此前热衷于打压市场的降息预期相比,本次会议声明以及鲍威尔的发言明显“向市场靠拢”。受此提振,交易员预计美联储年内降息3次,累计降息幅度接近70个基点。分析人士认为,从措辞的调整可以看出,美联储从侧重通胀风险切换至关注就业和通胀双向风险,这为后续降息铺平了道路。

中金公司研报写道,美联储认为通胀和就业市场目标更为平衡,这也意味着美联储已经不再单纯专注通胀回落至2%的目标,也在关注高利率造成的潜在经济风险。鲍威尔同时也表示,他不认为就业市场是一个大的通胀来源,因此也不期待短期内看到就业出现快速和剧烈变化。这暗含不需要就业市场大幅恶化就可以“预防式”降息的意味。在市场人士看来,美联储降息时机逐渐成熟,但9月是否首降仍依赖数据判断。在9月会议之前,美联储仍有两个月的通胀和就业数据为降息与否的判断提供支撑。与此同时,8月召开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也将为市场提供一个观察美联储降息路径的窗口。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立场调整的信心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预计当美国劳动力市场趋于均衡时,美联储将调整其货币政策立场,年内最早降息时间为9月,年内降息幅度预计为50个基点左右。招商证券宏观张静静团队称,美联储首次降息仍将“数据依赖”,后续降息“边走边看”。若7月至8月经济和就业数据转差或通胀进一步回落,都有可能触发美联储9月降息靴子落地,而数据的偏离又会令市场重新修正降息路径。若9月降息落地,美联储有可能会预留一个季度的窗口期“边走边看”,连续降息条件相对苛刻,有待观察。

展望后续货币政策路径,中金公司认为,美联储本轮降息周期具有“特殊性”,即并非衰退式的降息。基于此判断,美联储可以降息但不需要降很多,降息开启也不意味着持续大幅的降息。(来源:上海证券报)

2、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呼之欲出

 

据了解,在保持鼓励外商投资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相关部门对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有望尽快推出。其中,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修订将继续以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同时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支持力度。

制造业仍是鼓励重点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是我国重要的外商投资促进政策,也是重要的外资产业和区域政策。商务部网站显示,现行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总条目达1474条,包括“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1月至6月,我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418.6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8.4%,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37.5亿元,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8%,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发挥中西部产业优势。除对全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进行修订外,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还将对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进行修订。据悉,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的修订,将充分挖掘各地方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加大对基础制造、适用技术、民生消费等领域支持力度。不少地方也在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外资参与创新链、产业链投资。例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的《重庆市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外商投资在渝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在渝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加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青马表示,鼓励并吸引外商投资和外资企业积极参与创新链、产业链,能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资金与技术优势。

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外资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7万家,同比增长14.2%,延续了2023年以来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的趋势。进一步吸引外资的政策将加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通过“一加一减一清零”,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来源:中国证券报)

3、财政贴息新政助力经营主体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

 

财政部网站730日消息,前期,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的通知》,中央财政对符合再贷款报销条件的银行贷款给予一定贴息支持,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明确对符合《通知》条件经营主体的银行贷款本金,中央财政贴息从每年1个百分点提高到每年1.5个百分点,贴息期限2年,贴息总规模200亿元,加力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营主体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促进形成有效投资和消费。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介绍,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通过“一加一提一优”,推动贴息政策落实落细。一是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贴息比例。中央财政贴息比例从1个百分点,提高到1.5个百分点,通过财政做“加法”,换来企业融资成本的“减法”。二是提高政策时效性,先行预拨贴息资金。中央财政向省级财政预拨贴息资金,省级财政按季度向银行预拨贴息资金,银行在收息时直接扣除,经营主体可直接享受优惠信贷利率。三是优化贴息流程,让经营主体少跑路。在贴息资金的申领上,经营主体只需对接银行,后续由银行、行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申报、审核、结息等事宜,快速、便捷地为经营主体服务。(来源:中国证券报)

资本市场

1、上海:加强创业投资与科创板等市场板块联动

 

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含天使投资)高质量发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730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要加强创业投资与科创板等市场板块的联动。

《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快上海创业投资行业发展。持续加大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支持力度;加快元宇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等新赛道和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布局;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提升创业投资发展活力。

《意见》提到,要充分发挥各类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一是加强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国资基金的统筹协调。对上海市政府投资基金、国资基金功能定位、投资方向、聚焦领域及行业发展等重大政策问题进行综合研判和统筹协调。二是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基金持续投入机制。依托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重点发挥补链强链等作用,遴选专业投资团队,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推动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新设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投向处于概念验证和中试等早期阶段的硬科技领域和未来产业。有序扩大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三是持续实施政府引导基金优惠支持政策。探索上海市未来产业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阶梯化让利机制。研究适当提高政府引导基金对创业投资企业出资比例。四是优化国有资本考核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适应创业投资行业特点的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募投管退”全流程管理。

为推动创业投资与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联动发展,《意见》还提到,要加强创业投资与科创板等市场板块的联动。探索打造集科技券商、科技贷款、科技担保等为一体的全功能科技投资服务平台,搭建联通科技创新项目、各类基金和科创板等市场板块的纽带。大力推动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丰富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和退出渠道。(来源:中国证券报)

2、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实施意见发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82日消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要素集聚、业务集中、交易活跃、规则完善的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再保险中心。着力发展再保险增量市场,强化再保险供给能力,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机制,有效发挥再保险分散保险风险的功能作用,建设现代再保险市场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登记交易中心建设不断加速,有助于提高再保险产品供给与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建设。为机构集聚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实施意见》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引导构建机构集聚中心。支持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法人或分支机构,允许境内再保险公司、外国再保险公司分公司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为机构集聚提供良好政策环境。支持上海保交所在临港新片区设立专门子公司,对登记交易中心进行专业化运营管理。优化机构支持政策,对在临港新片区设立的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法人或分支机构,按规定给予开办、增资等方面奖励扶持政策。

《实施意见》显示,聚焦“走出去”、航空航天、绿色航运、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在临港新片区探索保险共同体等风险分散机制,提升再保险综合保障能力。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设立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提升重点领域再保险有效供给能力。业内人士表示,再保险具有国际化的天然属性,通过经营国际分保,使风险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分散和转移。登记交易中心建设不断加速,有助于提高再保险产品供给与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实施意见》的出台,将对我国稳步推进再保险领域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发挥保险业功能、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提供强大助力。(来源:中国证券报)

3、国资委: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据国务院国资委731日消息,近日,中央宣讲团成员,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赴新疆,深入驻疆中央企业基层一线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国资央企实际对企业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调研指导。张玉卓在宣讲时表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心怀“国之大者”,勇担强核强国职责使命,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强化创新引领,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强核报国的实际行动把党中央重大部署贯彻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

张玉卓深入中核集团新华发电喀什运营事业部新能源项目调控中心,与企业基层党员、职工深入交流。他说,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全会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局专门作出系统部署,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政治原则、鲜明导向、根本要求、重点任务等提出明确要求,要依靠改革破除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切实提升改革质量和效能,持续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中核集团和新华发电喀什运营事业部介绍了企业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进展和安排,张玉卓与企业干部职工和党员群众座谈,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他表示,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部署上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读原文、悟原理,确保理解深、消化透,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要站位全局、立足大局开展工作,加快先进核能科技攻关,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坚决履行好党和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要提升改革效能,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强化各类激励、奖励措施的科技属性,推动薪酬分配等向科技骨干、基层一线倾斜,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活力。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融合发展,弘扬核工业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从严从实抓好巡视整改,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来源:中国证券报)

大宗商品

1、清算通累计突破2万亿!大宗商品集中清算业务以优质服务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上海清算所聚焦服务央行履职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双服务”目标,秉承“国际化、专业化、数字化”发展理念,深耕大宗商品集中清算业务,持续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机制,不断提供有温度、高效的市场服务,以优质金融服务夯实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赋能良性循环的大宗商品生态圈建设,清算通业务规模迅速放量突破2万亿。聚焦实体企业及地方政府“急难愁盼”,于20213月推出清算通,现已对接7家现货平台、29家仓储机构,服务近万家实体企业,累计承接覆盖化工、有色、黑色、农产品、新能源、油气6个大宗商品行业55个产品的现货交易近45万笔,累计清算金额超2万亿元,交割数量超3亿吨。自2013年起在场外衍生品市场搭建了对接多交易模式的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中央对手清算平台,服务630余家实体企业,累计清算金额超5600亿元。于2017年在碳市场首推上海碳配额远期中央对手清算业务,长期推动金融机构参与业务,2024年至今业务规模较去年全年扩大超37倍,累计清算金额超1.8亿元。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跨境人民币清结算、碳排放权线上抵质押融资等创新业务。研发以海南自贸港等国家重点支持区域为试点的清算通跨境人民币清结算服务,后续将视试点情况逐步拓展业务场景、行业品种及覆盖范围。研发广东碳排放权线上抵质押融资服务,以全流程操作线上化、信息数据化,解决传统碳排放权融资难点问题。

形成大宗商品集中清算业务标准,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面识别大宗商品市场各主体各环节的潜在风险,通过制定准入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应对措施、实现系统交互,形成20项标准化要求,促进市场清结算制度规则统一,会同上海场外大宗商品衍生品协会推进对接清算通的仓储准入标准制定和试运行,通过标准建设引领大宗商品行业规范发展,支撑大宗商品领域的统一大市场建设。(来源:上海清算所)

碳圈热点

1、《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

 

《方案》提出,将碳排放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行动方案,细化碳排放目标控制的工作举措、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制定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加快健全完善绿证交易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在就《方案》表示,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有利于科学精准开展评价考核,树立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鲜明导向;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研发应用,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有利于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展现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建立综合评价考核制度。上述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根据不同阶段任务要求,统筹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方案》分3个阶段作出工作部署。第一阶段是当前至2025年,重点是夯基垒台,着力完善地方、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升“双碳”相关计量、统计和监测能力,为“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第二阶段是“十五五”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健全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管理制度,开展项目碳排放评价,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第三阶段是碳达峰后,调整优化碳排放双控制度,以总量控制为主、强度控制为辅。建立碳中和目标评价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对各地区及重点领域、行业、企业的碳排放管控要求,推动碳排放总量稳中有降。

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在完善碳排放相关规划制度方面,《方案》提出,充分考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等因素,合理确定五年规划期碳排放目标,并对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进行统筹部署。“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开展碳排放总量核算工作,不再将能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发挥市场机制调控作用。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调控机制,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探索配额有偿分配机制,提升报告与核查水平,推动履约企业减少碳排放。健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扩大支持领域,推动更大范围减排。加快健全完善绿证交易市场,促进绿色电力消费。(来源:中国证券报)

(采编:新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