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版权所有:国融(国际)融资租赁有限责任公司 鲁ICP备10206088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联系电话:0531-67776707 传真:0531-67776700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纬二路51号山东商会大厦A座29层
FUNDING DYNAMICS
资金动态
一周资本市场动态(2024.8.19~2024.8.25)
政策规则
1、三部门联合压实资本市场“看门人”职责
司法部会同财政部、证监会近日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聚焦中介机构服务中的相关收费问题,加强监管,增强中介机构的独立性,对不同中介机构提出特定的监管要求,明确中介机构、发行人、地方人民政府的相关禁止性规定和处罚措施。
《规定》规范包括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在内的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进行收费等相关活动。要求中介机构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独立客观的原则,不得以参与实施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违规信息披露等形式,帮助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根据实际工作量、所需资源投入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与发行人在合同中约定收费安排。《规定》明确相关主体的执业规范与收付费具体要求。明确证券公司保荐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作为收费条件,律师事务所不得违反司法行政等部门关于律师服务收费的相关规定;明确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收费的禁止性行为及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责任;明确地方人民政府不得为公司上市给予奖励。在禁止性行为方面,《规定》指出,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存在四方面情形:一是在合同约定之外收取其他费用或者以临时加价等方式变相提高收费;二是通过签订补充协议或者另行约定等方式规避监管收取费用;三是通过入股、获取上市奖励费等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四是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收费或者变相收费行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规范市场秩序,培育独立、客观、公正、规范的中介机构。
业内人士介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关系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中介机构在推动公司上市和融资的过程中,发挥了“看门人”的重要作用。但部分中介机构在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存在收费与公司股票发行上市结果挂钩,诱发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问题,有必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相关收费行为。《规定》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施策,从严监管,意在规范公开发行股票相关服务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来源:证券时报)
2、金融监管总局发文明确:9月起下调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8月19日,金融监管总局公布了已于日前发布的《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同时,还首次在行业内提出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保险公司在利率下行周期及时调整负债成本。《通知》明确了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上限,其中,自2024年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5%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普通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自2024年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2.0%执行;预定利率超过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相关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按1.5%执行;最低保证利率超过上限的万能型保险产品停止销售。
《通知》明确,要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参考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长期利率,确定预定利率基准值,由保险业协会发布。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应当报金融监管总局。达到触发条件后,各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及时调整产品定价。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动态调整机制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及时调整负债成本进而有效应对利差损风险,亦有助于保险公司在利率进入上行通道时能够通过提高预定利率从而提升保险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于分红型保险产品和万能型保险产品,《通知》明确,各公司在演示保单利益时,应当突出产品的保险保障功能,强调账户的利率风险共担和投资收益分成机制,帮助客户全面了解产品特点。要平衡好预定利率或最低保证利率与浮动收益、演示利益和红利实现率的关系,根据账户的资产配置特点和预期投资收益率,差异化设定演示利率,合理引导客户预期。在披露红利实现率时,应当以产品销售时使用的演示利率为计算基础。在保险销售环节,《通知》要求深化“报行合一”,加强产品在不同渠道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各公司在产品备案或审批材料中,应当标明个人代理、互联网代理、银邮代理、经纪代理等销售渠道,同时列示附加费用率(即可用总费用水平)和费用结构。所谓“报行合一”,是指保险公司向监管部门报送产品审批或备案材料中所使用的产品定价假设,包含费用假设等,要与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行为保持一致,不能谎报虚报、相差过大。(来源:证券时报)
3、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科学确定市场准入规则等十条举措,旨在构建开放透明、规范有序、平等竞争、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市场准入制度体系。
意见提出,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地方性法规设定的市场准入管理措施,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章依法设定的临时性市场准入管理措施,全部列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各类按要求编制的全国层面准入类清单目录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环境政策、国土空间规划等涉及市场准入的,全部纳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各类经营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意见强调,严禁在清单之外违规设立准入许可、违规增设准入条件、自行制定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或者在实施特许经营、指定经营、检测认证等过程中违规设置准入障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实行动态调整,清单事项内容、主管部门等向社会全面公开。
在市场准入规则方面,意见明确,实施宽进严管,放开充分竞争领域准入,大幅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准入限制。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公共利益的领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法实施准入管理。对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企业开展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的范围进行监管,防止有关企业利用垄断优势向上下游竞争性环节延伸或排除、限制上下游竞争性环节的市场竞争。意见提出,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聚焦深海、航天、航空、生命健康、新型能源、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计算、信息安全、智慧轨道交通、现代种业等新业态新领域,按照标准引领、场景开放、市场推动、产业聚集、体系升级的原则和路径,分领域制定优化市场环境实施方案,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
在加大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力度方面,意见指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生产力布局,以法规政策、技术标准、检测认证、数据体系为抓手,更好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应用,选择重点地区开展放宽市场准入试点,分批制定和推出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来源:上海证券报)
4、国务院发文:地方政府不得为公司上市提供奖励
为了规范公开发行股票相关服务行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司法部日前会同财政部、中国证监会起草了《国务院关于规范中介机构为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提供服务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提出相关主体的执业规范与收付费具体要求,明确证券公司保荐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不得以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结果作为收费条件,律师事务所不得违反司法行政等部门关于律师服务收费的相关规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收费的禁止性行为;发行人的信息披露责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得为公司上市给予奖励。如果地方人民政府违反上述要求,给予发行人或者中介机构奖励的,应当予以追回,并由有关机关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具体来看,规定中介机构执业和收费的基本准则。《规定》明确,中介机构应当遵循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独立客观的原则,不得以参与实施违法行为等形式帮助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应当遵循市场化原则,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同时,中介机构应配备符合相应资质的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建立有效的利益冲突审查等风险控制制度。中介机构制作、出具的文件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中介机构不得以参与实施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违规信息披露等形式,帮助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公司公开发行股票。根据实际工作量、所需资源投入等因素合理确定收费标准,并与发行人在合同中约定收费安排。
《规定》还提出,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存在以下情形:在合同约定之外收取其他费用或者以临时加价等方式变相提高收费;通过签订补充协议或者另行约定等方式规避监管收取费用;通过入股、获取上市奖励费等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收费或者变相收费行为。(来源:证券时报)
宏观经济
1、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及相关部门负责人8月21日在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就市场关心的话题回应称,将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研究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比例。
对于下一步如何做好“五篇大文章”,肖远企表示,在科技金融方面,主要是督促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工作要求,引导和培育更多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绿色金融方面,要把相关统计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特别是要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普惠金融方面,主要是将《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进一步推动落实落地落细。在养老金融方面,要稳步推进商业养老金融发展,同时要求保险机构在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方面,更加简单、更加便捷、更加稳健,以适应养老保险的特点和需求。在数字金融方面,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提升金融机构管理水平。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法规司司长王胜邦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的政策走深走实,在科技创新活跃地区设立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为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支持,研究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为平台,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研究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比例。鼓励更多的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入到科技领域里,也支持理财公司等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参与科技金融服务。
廖媛媛表示,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增速持续放缓,主要是受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净息差不断收窄的影响。净息差的收窄导致了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0%左右,净利息收入增长放缓对利润的影响非常显著。”她说。廖媛媛补充道,另外一个影响净利润的因素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不断降低服务收费,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已经连续5年同比下降。“面对利润增长放缓的压力,近年来,商业银行也是通过多种方式内部挖潜、降本增效,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廖媛媛介绍,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引导银行机构继续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不断提高盈利能力。(来源:证券日报)
2、美联储降息预期不断升温 多家银行下调美元存款产品利率
近期,市场对美联储9月降息的预期增强,高息美元存款也持续受到关注。据了解,美联储虽未正式降息,但已有部分银行下调美元存款的利率;同时,个别美元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较此前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提示,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在加大,这意味着后期美元存款利率将步入下行通道,投资者买入相关产品时,需注意利率、汇率波动对实际收益的影响。“我们的美元定期起存金额为5000美元。”某股份行理财经理表示,“目前,我行主推3个月、6个月、1年期的美元定期存款。”“美元的定期存款利率相较之前有所下跌。”上述理财经理虽未告知具体的下调幅度,但仍确切表示,近期该行已调整了美元产品的利率。据了解,某城商行最新一期的美元定期存款利率普遍下调了100BP。该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24年8期1个月B”产品起存金额为1万美元,年化利率为5.05%,发行期已在8月16日结束;新发行的“2024年9期1个月B”产品起存金额为1万美元,年化利率调为4.95%,同类型产品的3个月、6个月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也分别下调100BP至4.85%、4.7%。据了解,恒丰银行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也较年初出现下调。今年3月,该行1年期美元存款利率为5.0%,目前则降至4.9%,降幅为100BP。
另一家股份行的理财经理表示,若投资者本来已持有美元,可以考虑购买美元理财产品或存入美元定期,因为进行美元换汇,需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风险。“美元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走高,主要因为前期美联储为应对通货膨胀大幅加息,传导至国内,就会使美元理财等产品收益高、吸引力增强。”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
王蓬博表示:“美联储降息的可能性在加大,这将导致美元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步入下行通道。”随着美联储降息意味渐浓,可能有更多银行出手调整美元相关产品的利率、业绩比较基准等。“如果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回落,美元存款利率可能下降。美元存款利率下调之后,美元存款的投资价值也相应下降。”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提醒投资者,美元存款并非一直保持偏高的利率,投资需谨慎。(来源:证券时报)
3、鲍威尔历史性发言一锤定音:转向时机已至,细品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调整政策的时候到了(The time has come for policy to adjust),”美联储主席鲍威尔8月23日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一锤定音。在鲍威尔历史性发言背后,美联储与通胀的斗争终于迎来关键转折点。通胀多次反复曾令美联储降息预期一推再推,而如今鲍威尔终于有底气明确释放降息信号,认为通胀大敌基本已除:“我越来越有信心,通胀正在可持续地恢复到2%的路径上。”纵观鲍威尔讲话,“鸽声”成了主基调。虽然市场早已预期美联储9月降息,但听到鲍威尔亲口表示政策转向时机已至,资本市场仍为之一振。
美东时间8月23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超1%,道指涨1.14%,报41175.08点;纳指涨1.47%,报17877.79点;标普500指数涨1.15%,报5634.61点。此外,美元指数在鲍威尔确认降息即将开始后跌破年内低点,现货黄金重回2500美元/盎司关口上方,国际油价、伦铜涨近2%。不过,虽然鲍威尔彻底拨开了降息时点迷雾,但几乎没有提供9月会议后如何行动的线索,在数据依赖模式下,未来货币政策路径仍迷雾重重,需要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在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劳动力市场出人意料的强劲,给了美联储足够空间降低通胀率,推动通胀向2%目标迈进。鲍威尔表示,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帮助恢复了总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缓解通胀压力,并确保通胀预期保持稳固。现在通胀正更加接近目标,过去12个月里价格上涨了2.5%。在今年早些时候通胀暂停放缓之后,如今已再度朝着2%目标迈进。他越来越有信心,通胀正在可持续地恢复到2%的路径上。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已经明显冷却下来,不再像之前那样过热。失业率在一年多前开始上升,现在为4.3%,尽管仍处于历史低位,但比2023年初高出近一个百分点,大部分失业率增幅发生在过去六个月内。
鲍威尔明确表示,劳动力市场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成为通胀压力的来源,不寻求也不欢迎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冷却。美联储将尽一切努力支持强劲的劳动力市场,同时继续朝着价格稳定的目标迈进。随着政策限制的适当减少,美联储相信在维持强劲劳动力市场的同时可以恢复2%的通胀率。美联储当前的政策利率水平为应对任何风险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包括劳动力市场条件进一步恶化的风险。“我们的目标一直是恢复价格稳定,同时保持强劲的劳动力市场,避免失业率急剧上升,”鲍威尔强调,“虽然任务尚未完成,但我们已经朝着这一结果取得了很大进展。”从种种迹象来看,通胀担忧已经逐渐减弱,美联储需要更多考虑双重风险平衡。
鲍威尔表示,总体而言,经济仍在以稳健的步伐增长,但通胀和劳动力市场数据表明情况正在演变。通胀的上行风险已经减弱,而就业的下行风险则增加了。正如上一次FOMC声明强调的那样,美联储关注的是双重任务两方面的风险。“现在是调整政策的时候了。前进的方向很明确,降息的时机和步伐将取决于即将发布的数据、不断变化的前景和风险平衡情况。” 鲍威尔直接宣告货币政策转向条件已经成熟。对此,Carson Group首席市场策略师Ryan Detrick评论称,漫长的等待终于结束了,这是市场参与者一直在等待的鸽派转变。美联储显然正转向鸽派阵营,9月将是今年剩余时间内多次降息的开始。(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资本市场
1、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政策显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涌现
政策暖风频吹,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积极借助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并购重组进入新的窗口期。“科创板八条”发布两个月以来,科创板已有14单并购重组案例落地。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副主管合伙人汤哲辉认为,以产业驱动为代表的并购重组得到了监管鼓励和市场欢迎,龙头、链主也更积极开展产业并购,可以预见上市公司的并购将更加活跃,未来会有更多标杆性的并购案例落地。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正在涌现,为资本市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特别是“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科创板并购案例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2倍,已披露的交易金额超过30亿元。借助并购重组加速整合优质资源、实现国际化布局正成为一种新趋势,多数公司强调了并购重组后的协同效应,涵盖技术协同、市场协同、资源协同等方面,意在提升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价值。
中金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投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表示,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的过程中,并购重组兼具“入口”和“出口”的双重功能,是最为重要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发现渠道之一。通过并购重组,企业既能高效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又能快速出清低效资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做优做强。今年以来,证监会多次表态支持高质量产业并购,先后出台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延长财务资料有效期,更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绿色通道”,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优化完善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等,展现出开放、包容的监管态度。
“未来头部公司并购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扩张的需求预计将更趋频繁和迫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赛道将成为并购重组的高发领域,高科技含量、轻资产运营、高成长潜力的科技型标的往往需要更为灵活的估值定价体系。”王曙光建议,进一步给予并购重组市场化博弈空间,提高潜在标的公司尤其是科技公司参与并购的积极性,进一步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补链强链、做大做强,进而促进上市公司整体质量不断提高,为广大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汤哲辉表示,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可以扩充自身的产品布局,获得更有经验的技术团队,整合上下游产业,巩固自身的竞争实力;对于被并购标的而言,利用买方的资源和平台,突破规模和资金实力的限制,可以加快研发和拓展速度,实现更大的发展。有必要丰富支付手段推动资本市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效率,夯实转型实效和发展质量。(来源:证券时报)
2、累计近200个项目终止审核 把好入口关 北交所上市审核整体趋严
从源头入手,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抓手。近日,潜阳科技公告称,北交所已终止对其上市审核。这是北交所开市运行以来终止的第199个上市审核项目。若不考虑由原新三板精选层平移而至的情况,北交所终止的上市审核项目量已超同期上市家数。今年以来,政策不断加码,剑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业内人士表示,北交所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有较高包容性,但不意味着放松上市审核尺度,且整体审核趋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强化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市制度。证监会近期举行的年中工作会议提出,要突出抓好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的工作。新“国九条”出台后,尽管北交所维持现有上市标准,但审核风向和尺度趋严。“从历史上看,北交所对申报企业分拆上市、关联交易、客户集中、同业竞争、研发资本化、业绩波动较大等情况的包容度较高,预计未来将同步收紧,进一步提升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申万宏源专精特新首席分析师刘靖表示。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助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据了解,北交所将贯彻从严监管导向,坚持质量优先,强化对拟上市企业客户、供应商、资金流水等方面的核查力度,加强信息披露审核监管,综合运用公开问询、调阅底稿、现场督导等多种手段,严防财务造假,严格把关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性,重点关注企业的创新性、可投性,推动创新成色足、公司治理规范、信息披露可信赖的优质中小企业发行上市,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近日,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发布消息称,为贯彻落实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政策,帮助企业树立正确“上市观”,提升企业上市质效,将举办远航·拟上市挂牌公司系列培训,为拟上市企业提供面对面的“直达服务”,助力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前移、把好入口,是北交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一大发力点。今年2月,北交所发布《推动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质量行动方案》,提出强化市场培育,提升优质企业上市培育服务力度,强化精准服务、综合服务和前端服务,支持企业走好专精特新之路;制定北交所撬动新三板发展的专项方案,力争实现与全部区域性股权市场制度型对接,发挥三四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功能。(来源:中国证券报)
3、港交所下调特专科技公司、SPAC并购交易上市门槛
8月23日,香港证监会与香港交易所宣布就特专科技公司及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以下简称“SPAC”)并购交易的若干规定作短期修改,有关修改将于2024年9月1日生效。
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市值门槛。《主板上市规则》第18C.03(3)条下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规定将下调如下:如为已商业化公司最低市值由60亿港元减至40亿港元;如为未商业化公司最低市值由100亿港元减至80亿港元。下调SPAC并购交易中最低独立第三方投资额。进行SPAC并购交易涉及的最低独立第三方投资额将调减至以下较低者:《主板上市规则》第18B.41条所载现时规定有关投资金额相对SPAC并购目标议定估值所占的百分比;或5亿港元。第三方投资者的独立性规定也迎来短期修改。《主板上市规则》第18B.40条下SPAC并购交易的第三方投资者独立性测试将作出以下调整,使其与特专科技公司的资深独立投资者的独立性测试(第18C章独立性测试)一致。第三方投资者是否独立,将按该投资者对SPAC并购交易作出相关投资的最终协议签署之日以及直至继承公司上市期间作为评定基准。
据悉,上述修改将于三年期内暂时适用,实施期从2024年9月1日起至2027年8月31日止。于2027年8月31日前,香港交易所会按需检讨有关规定及进行公众咨询。从修改理由来看,特专科技公司相关修改反映最新市况,希望为有高增长潜力的新经济公司提供可行的上市途径。
要求SPAC必须获得独立第三方投资才可完成SPAC并购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减低估值不实的风险。新的最低独立第三方投资额规定,将继续代表第三方投资作为“投入风险资本”的重要承诺,以确保SPAC并购交易中的SPAC并购目标估值获得支持。第18C章独立性测试与SPAC并购交易的独立第三方投资规定的目的类似,旨在减低有关特专科技公司不易估值的疑虑。(来源:证券时报)
大宗商品
1、稀土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 产业链企业进一步推进降本增效
当前,稀土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8月21日,SMM稀土数据显示,氧化镨钕价格为39.2万元/吨,较前一天上涨2000元/吨。近一个月来,氧化镨钕平均价已经上涨3万元/吨,氧化镝、氧化铽平均价每吨上涨千元。作为战略小金属,稀土产品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一直处于波动状态。2023年,稀土市场阶段性面临上游供应超预期、中游产能过剩、下游需求疲软等问题,产品价格一路下跌。
2024年一季度,部分稀土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稀土价格指数同比下降超30%,部分产品价格较年初降低超40%。但从4月份开始,稀土价格震荡上行,镨钕等轻稀土元素价格偏强运行反复冲高;镝铽等中重稀土价格坚挺偏强,价格持续上移。对于稀土上游企业来说,价格波动对业绩的影响较大,多家上市公司预告上半年业绩不佳。
北方稀土预计2024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3700万元到540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少10.02亿元至10.19亿元,同比减少94.89%至96.5%。据了解,此轮稀土价格上涨已经传导到上游采矿端,SMM稀土数据显示,8月22日稀土矿价格上涨,其中独居石矿当前均价3.59万元/吨,较前日上涨1.1%,年初至今上涨8.8%;中钇富铕矿均价17.3万元/吨,较前日上涨0.6%。杨佳文分析认为:“稀土短期行情仍然看涨。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风电的产销旺季即将到来,下游终端为了第四季度的冲刺正在提前备货,预计整个稀土行业即将迎来‘金九银十’,但考虑到订单释放过程缓慢,终端对高价原材料接受程度有限,所以预计上涨幅度不会很大。”业界普遍看好稀土中长期市场走势,天风证券研报认为,在“万物电驱”时代下,稀土下游需求在新能源汽车、节能电机、人形机器人等带动下空间广阔,而稀土供给整体较为刚性,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
中国稀土此前也表示,稀土这一重要资源的战略地位和应用前景没有改变,支撑行业发展的要素条件没有改变,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伴随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风电、节能电机、节能家电等行业快速发展,稀土需求稳步提升、长期向好。近日,中国稀土在回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稀土产品价格一直处于波动状态,面对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公司一方面通过积极研判,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也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方面持续发力,做好降本增效等相关工作。公司还将优化产能布局,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来源:证券日报)
碳圈热点
1、绿色债券发行量下降 银行“点绿成金”如何通堵点
绿色债券发行量下降。据机构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同比下降14.96%,发行金额同比下降46.75%。这已是2023年以来的“二连降”——2023年,中国境内新增绿色债券479只,同比下降15.67%。ESG投资日渐成为银行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而绿色债券是银行进行ESG投资的主要标的之一。绿色债券由热变冷,促使市场重新审视银行ESG投资产品结构不均衡、产品策略单一和“洗绿”风险等问题。
专家认为,目前银行积极参与ESG投资,但其投资范围仍有局限,ESG信息披露标准仍不明确,“多头”监管问题亟待改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合力夯实绿色基础设施,针对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发挥金融支持作用,推进银行ESG投资从短期热潮走向常态化。市场人士认为,当下的市场环境使银行对自身资本状况的考量更为谨慎。“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体系仍有所欠缺,银行ESG相关业务开展难度大、风险高,进而使得银行ESG投资的渠道、供给对象、产品形式单一化。过去几年的绿色债券发行热使得银行重心转向消化存量。新世纪评级绿色认证部分析师王力表示,自《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和《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落地实施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债筹集绿色资金,绿色金融债在2022年和2023年连续成为发行规模最大的券种,将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总规模推向高位。这些绿色资金需要一定周期投放和消化,使得2024年上半年绿色金融债的发行规模出现大幅减少。针对转型金融、绿色融资成本等问题,相关政策已有回应。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转型金融标准,为传统行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合理必要的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在合理评估风险基础上引导信贷资源绿色化配置,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积极发展绿色股权融资、绿色融资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有序推进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创新。激励ESG产品创新,融合ESG渠道是银行践行ESG理念的未来方向。宋首文表示,银行ESG业务大多针对绿色项目、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等,存在建设周期长、回款速度慢、盈利预期不稳定、可能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投资机构可通过多业务条线的协同进行产品创新,降低ESG项目融资成本、促进ESG业务发展。(来源:中国证券报)
(采编:新艳)